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在遇见李世民之前,魏徵换了好几任主公。
大业十三年,魏徵依附瓦岗起义军领李密。李密现魏徵非常有才华,于是重用他。魏徵曾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,李密虽然称奇,但未能采纳。
当时,占据洛阳的王世充攻击李密,被李密击败。胜利之际,魏徵却泼了一盆冷水,他说:魏公虽然赢了,但是精锐受损,加上府库没有积累,将士们有战功却得不到封赏。还不如深沟高垒,与敌人相持,待到敌人粮尽撤退之时,率军追击,这才是取胜之道。可惜无人听他的话。
后来,魏徵随李密降了李渊,李密旧将李勣还占据着广袤的地盘。魏徵毛遂自荐,去劝降李勣。结果,窦建德率军南下,魏徵、李勣等人成了俘虏。没过多久,魏徵又事窦建德。窦建德被击败后,魏徵再次入唐,受到李建成的重用。
按照忠臣不事二主的观点,魏徵无疑是一个道德有缺的人。他来者不拒,每事一主,也都尽其所能。
其实,魏徵心中并非没有原则。在受李渊之命招降李勣的路上,山路艰险,魏徵创作了一《述怀》,里面有这么一句:“岂不惮艰险?深怀国士恩。”这不是和他多年之后受李世民之命抚慰山东的心情一模一样吗?
他一直怀着国士的梦想,遇见知人的君主,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呢?
o2
贞观初年,天下初定,唐太宗与众臣讨论治国的方针。
朝中分成了两派。
魏徵认为朝代或有更替,但是百姓淳朴,可以教化,先贤所说的仁义之道不会过时。当今要务在于安民。
封德彝则指出:“三代以后,人渐浇讹,故秦任法律,汉杂霸道,皆欲化而不能,岂能化而不欲?若信魏徵所說,恐败乱国家。”他认为,人心变坏,已经无法推行仁义。所以秦朝必须凭借法律,汉朝必须行霸道。言下之意唐朝也得如此。
魏徵反驳道:“若谓古人淳朴,渐至浇讹,则至于今日,当悉化为鬼魅矣,人主安得而治之!”如果人心不断变坏,那么现在的世道就是恶鬼横行,君王要怎么治理呢?
其实,人心坏不坏只是说辞,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到底是仁义,还是法律,到底是轻徭薄赋,还是高压政策。
当时,唐太宗不到三十岁,且战功赫赫,并不是迂腐守旧之人,但是他却选择相信老调重弹的魏徵。
史载:“元年,关中饥,米斗直绢一匹;二年,天下蝗;三年,大水。”天下一统并没有带来安乐的生活,全国经济依然处于凋敝之中。直到贞观四年,才算拨云见日,天下丰收,社会的元气有所恢复。
唐太宗自己回忆道:“贞观初,人皆异论,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、王道。惟魏徵劝我,既从其言,不过数载,遂得华夏安宁,远戎宾服。”
封德彝。图源:影视剧照
还有一次,朝廷派人征兵,封德彝上奏道:中男虽不到十八岁,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,也可一并征。
唐太宗同意了。魏徵坚决反对,当时他是尚书左丞,朝中决策需要经过他的签署。于是,征兵令卡在了魏徵这里。
唐太宗大怒,将魏徵召进宫中怒骂道:中男中魁梧壮实的,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,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,而你却如此固执!
魏徵答道:治军不在人数众多。只要陛下治军得法,足以无敌于天下,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虚数呢!而且陛下总说:“朕以诚信治天下,欲使臣下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”,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,却已经多次失信了。
唐太宗惊愕地问道:朕如何失信了?
魏徵答道:陛下刚即位的时候,免除百姓拖欠朝廷的财物,结果秦王府的财物,照收不误。下令免除徭役,结果不久又说,已纳税者明年才开始免除。这些是诚信治国之道吗?
唐太宗听后,高兴地说:以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,怀疑你不懂政务,现在看到你议论国事,确实都切中要害。朝廷政令不讲信用,则百姓不知所从,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?朕的过失很深呐!
于是,朝廷不征中男为兵。
《剑桥中国隋唐史》里说,魏徵是“一个不屈不挠的道德家”和“无所畏惧的谏诤者”。在史书中,我们基本看不见魏徵纵横捭阖,指点江山的身影,这些是房玄龄、杜如晦的事情。他的出现,基本在另一个场景里:太宗想炫耀武功了,他出来制止;太宗想大兴土木了,他出来反对;太宗想铺张浪费了,他出来劝诫。
同为谏官的王珪这样评价魏徵:“每以谏诤为心,耻君不及尧、舜。”这近乎拥有道德洁癖了。
晚年的唐太宗逐渐变得懈怠。贞观十三年,魏徵上“十渐疏”。这篇文章写得极为精彩,直指唐太宗的十个缺点:求珍奇,倾民力,拒直谏,远君子,尚奇异,轻臧否,好畋猎,疏上达,荒政事,重徭役。最后写道:
“当今太平之基,既崇极天之峻;九仞之积,犹亏一篑之功。千载休期,时难再得,明主可为而不为,臣所以郁结长叹者也。”
唐太宗读后,甚为震动,真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:“朕将虚襟静志,敬伫德音。”
喋喋不休的谏臣,每次完牢骚之后,都能得到皇帝的回应。
这是魏徵最幸运的一点。
o3
魏徵经常在奏疏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:历朝历代为什么难以“克终”,败亡相继?
这也是悬在贞观君臣头上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。
他们都是一场历史巨变的亲历者。隋朝,一个“甲兵强盛”、“风行万里”的王朝,却只存在了三十多年,就“率土分崩”、“子孙殄灭”。如果没有隋的亡,也不会有唐的兴起。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隋朝。因此,撰述隋朝历史,对于唐朝统治者来说,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。
贞观三年,唐太宗命魏徵修《隋书》。魏徵不仅主编《隋书》,还亲自撰写了《隋书》的序、论。
魏徵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:“其隋之得失存亡,大较与秦相类。”《隋书》认为隋亡于炀帝,正如秦亡于二世,矛头直指君主严刑峻法、穷兵黩武、营造无度、巡幸不止等做法。
但是,唐人对问题的思考并不仅限于此,《隋书》里问道:“高祖扫江南以清六合,炀帝事辽东而丧天下。其故何哉?”魏徵的答案是:隋文帝扰动百姓,是为了让百姓“安”,隋炀帝扰动百姓,是把他们当成了草芥。同时,魏徵还认为,隋朝败亡之兆,起自高祖。从隋文帝暮年“无宽仁之度,有刻薄之资”开始,就种下了亡国的祸根。
可以说,《隋书》里的字字句句都在劝告唐太宗。
《隋书》。图源:网络
唐太宗说过:“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。”以史资政,这是贞观一朝展现出的特殊性。
在唐太宗的鼓励下,魏徵联合虞世南、褚亮、萧德言等人,剪裁史书的嘉言善语,编成《群书治要》一书,献给皇帝。这本书的意义不在内容,而在于魏徵的剪裁手法。
以《三国志》为例,原书约69万字,魏徵将其裁剪为约4万字,十不存一。比如关羽,只选取到义别曹操,以后的故事全都删去了。
反倒一些龙套的戏份特别多。比如鲍勋,原文13oo余字,只减到了593个字。鲍勋是个谏官,秉正无私。黄初六年,曹丕欲兴兵伐吴,鲍勋直言不可,但曹丕还是动战争,最后大败而归。曹丕看他不顺,借故杀了他。《群书治要》连鲍勋冤死的细节都摘录了:“死之日,家无余财,莫不为勋叹恨。”
6逊是《三国志》除了帝王和诸葛亮外唯一单独立传的人,他在《群书》的戏份只有4oo多字。而他的族侄6凯,因为劝谏孙皓之故,篇幅竟有27oo多字。
可见,魏徵的剪裁之意不在历史的真相,而在彰显“劝谏之臣”。
因此,《群书治要》问世之后,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,到了宋朝已经亡佚了。反倒是这本书流传到日本,十分受欢迎,最后在清朝又流回国内。
可以说,魏徵在《群书治要》里夹带的私货,越来越不流行了。难道是后世的大臣不想要彰显“谏臣之道”?难道是后世的君主不想要从历史吸取教训?都不是。
俗话说,一命二运三风水,四积阴德五读书。官道之上,要有政治资源,也要会人情世故。但最重要的是运。官运亨通者,官梯十阶,步步有人相助。官运不通之人,站队失误,遗憾收场。小人物姜晨就重生一世,就获得了能看清所有人官运的异能。为善者,官运亨通,步步高升。得罪人,灰气上升,霉运将至。看姜晨如何利用异能和自身能力,在这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,步步登高,问鼎巅峰。...
唐欢欢意外穿越到兽人世界,一进森林就被某个男人敲晕扛回了部落,听说到了冬天会饿死冻死,听说到了夏天会渴死,听说夜晚会有猛兽和其他部落的袭击唐欢欢叉腰道又种了一地番薯,养活你不成问题了扛着...
作品简介穿越到异界啥都不会怎么办? 看来只能干自己的老本行当老师了。 我叫方白,有个系统,什么都会一点点。 学生老师,你会啥? 方白我啥不会。 已经...
一觉醒来和男主结婚五年了是什么体验?想过离谱没想到这么离谱。手握白月光剧本的姜暖勤勤恳恳完成任务,却没想到中途出现意外,再次醒来时,任务虽是完成了,但是和顾北辞那家伙结婚了,顺便还有了个四岁的崽崽。直接无痛当妈。彻底脱离死亡结局,她干脆利落选择摆烂躺平…四岁的崽崽乖巧软萌,会用星星眼看着你吹彩虹屁。顾丛白妈妈是豪门亲妈在带娃综艺靠美食爆火...
作品简介不一样的情路,不一样的官道。看一个身具异能的农家小子是怎么样的处处留情,却能左右逢源,左怀右抱仕途路上,危机四伏,遭遇不断,如何的逢凶化吉,在官途上纵横开阖,官运亨通,步步高升,一直走进了红墙里。名剑传说之情路官道官方群号166654355欢迎加入。...
意外身死重生的金融狗,成为忍界宇智波一族的小幼崽。万幸,也算前世积德,不是诸天孤儿院的一员万幸,离灭族之夜还远那么,一切皆有可能,未来必将改变!...